前两天,我和一个迫切想要脱单的朋友聊天。
在我得知她刚刚把她的第三任相亲对象划进不予考虑的名单之后,我们顺其自然地把话题转向了对理想爱情的幻想上。
“所以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想过?”我问。
“xxx(我们都熟知的异性朋友)那样的就挺好啊。”她脱口而出。
还没等我继续追问,她就跟颁奖典礼上念颁奖词的主持人似的,列举了一堆那位男生身上的优点。
诸如“温柔体贴性格好”、“风趣幽默”、“看起来就让人很有安全感”之类的,就差要给他颁个“最理想男友奖”了。
最后,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能做他女朋友一定会很幸福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联系我一开始的问题和她的回答,其实会发现她下意识地在理想爱情和优秀的另一半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
对美好爱情的期望,看起来更像是对另一半要怎样爱自己的期望。
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发现,因为我们总是习惯在幻想美好爱情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享用方”,也就是放在被爱的位置。
但却很少考虑到自己在这份爱情里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就好比,当我们把理想爱情看成是一张拼图的时候,我们毫不费力地拼出了另一半的样子,但有关自己的那部分却是缺失的。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想谈恋爱的时候,真正想要的不是恋爱,而是被爱的感觉。
曾经我有一个大美女同桌,当我们其他人被铺天盖地的作业和模考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她最大的烦恼却是如何在众多追求者中挑出一个最佳人选。
比早上六点十分班主任必来晨读课上视察更准时的是,我们六点到教室的时候她的桌上必有一杯不知道谁送的奶茶。
除此之外,她的书桌里永远塞满了男生们送来的各种零食,热水瓶里永远装满了男生们排队打来的热水。
那时候,同学之间流行用帮喜欢的人洗校服这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体贴,看着喜欢的人穿着自己亲手洗的校服成了不少人眼里值得吹嘘的事情。
而愿意把校服交给另外一个人去洗至少可以说明你对那个人是有点好感的。
经常下了晚自习就有男生走过来问,“有要换洗的校服吗?”
随后她慢慢悠悠地从书包里掏出衣服递给对方,跟交作业给学委一样习以为常。
曾经我以为她对追求者们统一保持暧昧不明的态度,是因为她觉得那些男生每个都太好了以至于无法从中选出一个最想交往的对象。
但当她用一种欲拒还迎的姿态游离在异性们的好意之间,直到毕业以后也没有和其中的任何一位开展过恋情的时候,我才逐渐明白到那个声称自己很想谈恋爱的女生,其实只是向往恋爱当中被爱着的感觉。
而如果不用确定关系就可以享受被很多人同时爱着的感觉的话,恋爱反而会让自己失去许多爱,成为一种累赘。
——这大概就是许多人宁可做海王,也不愿意去接受一段长期稳定关系的原因吧。
对于有些人而言,比起付出爱,得到爱总是要容易一些的。
只是这样的爱往往都难以持久。
在电影《和莎莫的500天》中,女主莎莫被男主汤姆热烈的爱意打动之后,面对汤姆想要确认关系的示意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退缩。
莎莫觉得确定恋爱关系之前的互相喜欢是简单轻松的,她喜欢这种不用太费力的关系模式,可以随时退出。
但只要一确定恋爱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变成一种辛苦的维持。
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破裂的婚姻中,莎莫早就印证了这一点。
但没有人会一直甘愿无条件付出,得不到回应的热情总会熄灭。
电影的结尾,汤姆和莎莫相遇的第500天,他们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各自开始了新的感情。
至于他们新的感情生活会走向哪里,导演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在这片留白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
人当然都想得到很多很多爱,被热烈炽热的偏爱着。
但如果自己内心没有很多很多爱去回应的话,那么这些爱到最后总会因为没办法承接而落空的。
曾经我在目睹了同桌可以毫不费力就能得到很多偏爱的时候,也曾短暂地哀怨过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优待。
后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确信,比起毫不费力就能得到但无法持久的爱,我更想得到需要精心维系哪怕辛苦但却不会轻易消失的爱。
这也是想要被爱和想谈恋爱之间的重要区别。
所以当我们被网上类似:男生为女生剥好所有带皮带壳的食物、不管女生有什么想法男生都会立马响应和满足的投稿营造出来的浪漫气息感动到想要立马谈恋爱的时候,可能我们想要的只是被人爱着的快乐而不是真正恋爱的快乐。
而当我们真的想要一份美好的爱情时,在想象的所有场景中,所有的叙事应该是围绕“我们”展开的。
只有当两个人同时出现在想象的场景里,一起分工构建生活的各种细节的时候,美好爱情这张拼图才是完整的。
上一篇:“喜欢你,但好怕我不配”
下一篇:如何做一个情感独立的女生?